您的位置: 首页 >信息公开>业务工作>文化交流>详细内容

悠久厚重的积淀

发布时间:2017-10-10 信息来源:市委市政府接待处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几千年来,由于面食和文人结缘,和名人粘连,使得中国面食留下丰富而多彩的传说故事,有着十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积淀,令世人感叹不已,为之折服。

一种极普通的面食,一旦与名人有了瓜葛,就有了故事,有了传统,有了文化,有了底蕴。据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东晋时太尉郗鉴想从王导的弟子中选一个做承龙快婿,王导门下的几个小伙子都收拾停当迎接挑选,只有王羲之敞开衣服、袒露肚皮,坐在靠东边的一张床上吃饼子,根本没把应选当回事。郗鉴听说以后十分高兴地说,此正我佳婿也。于是,王羲之东床坦腹吃饼的故事就留下了“东床坦腹”、“东床娇婿”、“东床娇客”等成语,“东床”也成了女婿的别称。有一种饼叫水晶饼,传说北宋宰相寇准回陕西老家省亲,乡亲们给他送来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一般的酥饼,象征他为官清廉,并附有一首诗:“公有水晶目,又有水晶心,能辨忠与奸,清白不染尘。”寇准后来把这种饼推广开来,并命名为“水晶饼”。古代把面条称为“汤饼”,生男孩称“弄璋之喜”,并且在生男孩子时举行汤饼宴贺喜。刘禹锡诗云:“忆尔悬孤日,余为座上宾。举箸食汤饼,祝辞添麒麟。”苏轼有《贺人生子》诗云:“甚欲去为汤饼客,却愁错写弄璋出。”于是,食汤饼成了希冀新生男孩长命百岁的一种祝福形式。沿袭至今,国人过生日都要吃长寿面。

名人本身就有一种奇特的传播效应,名人参与制作更增加了面食的神秘和传奇。例如馒头,传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创造。据《事物纪原》记载,诸葛亮征伐孟获,听人说南蛮之地多有邪术,必须祷告神灵,请求阴兵助战。而蛮地的风俗只有用49颗人头来祭奠,神才愿意帮助出兵。诸葛亮不忍平白无故杀人,而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替代办法,用面包裹羊肉、猪肉,做成人头的模样,入笼蒸熟用来祭神。这种供品祭祀后被食用,人们得到启示以此作为食品。后人将这种祭品称为馒头,实为“蛮头”之误。明代《七修类稿》云:“馒头本名蛮头,蛮地以人头祭神,诸葛之征孟获,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,谓之蛮头,今讹为馒头也。”南宋时,由于仁宗皇帝爱吃猪肉馅做成的馒头,并名之曰“包子”,还在自己的诞日“赐群臣包子”,于是包子开始流行。

文人名士往往在美食之后,用他们的生花妙笔赞美一番,就更加使面食身价百倍,声名远播。唐代面条家族多了一个品种“冷淘”,也就是现在的凉面,大诗人杜甫吃了以后倍加赞美,挥笔写下了一首《槐叶冷淘》:“青青高槐叶,采缀付中橱。经齿冷于雪,劝君投此珠。”宋代诗人王禹也有一首名为《甘菊冷淘》的诗:“淮南地甚暖,甘菊生篱根。长芽触土膏,小叶弄晴暾。采采忽盈把,洗去朝露痕。俸面新且细,溲牢如玉墩。随风落银缕,煮投寒泉盆。杂此青青色,芳香敌兰荪。”如果说杜甫仅仅写出了吃冷淘的感觉,那么王禹则详细描写了冷淘的制作,并对其色香味进行了赞美。应当说冷淘面的广泛传播而且历经千百年久盛不衰,两位大诗人功不可没。《太平广记》载:“时春初,风景和暖,吃冷淘一盘,香菜茵陈之类,甚为芳洁。”清代《帝京岁时记胜.夏至》也说:“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说过水面是也。”唐宋时,混沌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面点,而且做工极其讲究,南宋诗人陆游有诗感叹混沌的精致和难做:“春前腊后物华催,时伴儿曹把酒杯。蒸饼犹能十字裂,混沌哪得五般来。”清代也有诗人赞叹混沌的美味:“包得混沌味胜长,馅融春韭嚼来香。汤清润吻休嫌淡,咽后方知滋味长。”混沌盛行至今,和历代文人的宣传也不无关系。古代有一种叫“寒具”、也叫“细环饼”的油炸面食,现代被称为馓子。苏东坡为其写了一首广告诗《寒具》:“纤手搓来玉色匀,碧油煎出嫩黄深。夜来春睡无轻重,压扁佳人缠臂金。”这首诗把馓子的制作描写得惟妙惟肖,耐人寻味。而且苏诗把馓子的制作与佳人联系在一起,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。据说此诗一出,本来就形状精巧、风味独特的馓子更加受人青睐。

走笔至此,我既为中国面食的丰富而唏嘘,又为中国文化的厚重而感叹。我也说不清是文化熏陶了面食,抑或是面食拓展了文化。但我觉得正是由于面食和文化完美地融和一起,才产生如此厚重的积淀和巨大的影响。

独秀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中国面食文化,我为感到你骄傲!

分享到: